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不敢(多)吃薯條

薯條的確好吃!

又香又脆,灑上一些鹽,更是美味;尤其是配冰凍的可樂,一熱對一冷,鹹的薯條越顯得夠鹹,甜的可樂令人覺得甜,過癮非常!

我和一些快餐店老闆頗熟悉,跟他們談過食物的製法,現在膽戰心驚,薯條不敢常常吃,就算吃,也不敢像以前的博到盡。

除了中醫或阿媽一輩說「熱氣」之外,綜合快餐店炸薯條的壞處,有以下各點:

限於成本,快餐店用平價的油,又不會天天換。用久沸的油來炸的食物,的確夠色、夠香又夠味,但肯定沒有益。

快餐店用的大多為最便宜的幼鹽,這些鹽加了化學物質,使鹽倒出來時更為暢順。

為了方便和薯條炸得脆,一般快餐店用一整袋來貨、預先切好的急凍薯條。平時放在「硬櫃」裡,冷藏在零下若干度,要炸時取出倒下油鑊,以最沸的油來炸。用短時間內由極低溫升到極高溫,薯條會更香脆。但是這樣的做法,食物會不會變質?你說呢。

任何液體都有它的「沸點」,即是煮到某個溫度便沸騰,溫度不再上升,液體開始用熱能來蒸發。一般的植物油的沸點不夠高,行內人覺得不好用,有人會在油中加豬油,油會煮得更熱才沸騰,他們叫做「火力夠」,炸食物時又快又香。你不怕豬油的話,儘管吃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告別華商周報讀者

我是在1994年7月接手編輯第24期華商周報的,現在大家手上的一份,是2007年6月的第337期。

換言之,我編了314期的華商,時間剛剛好是13年,算得是昆士蘭最資深的本地中文報紙編輯了。

做完這一期,我會正式退休,繼續我個人的興趣,如學術研究、旅行和學習一些新事物。

這13年來,華商的篇幅由24頁擴充到現在的60頁上下,排版的電腦由還未有Pentium的486型到今日的Pentium 4,硬碟由十三年前的幾百Megabytes到現在的幾百Gigabytes,大了1000倍!

版面、文章內容、作者群,變了又變。一開始,我已經是寫寫寫,由於在澳洲搞報紙,人力資源的支援很有限,過往由於想有不同的內容,除了本名「梁煥松」,我用過很多的筆名,例如:

寫「老編遊記」的的「老編」
寫電影的「綾子」
寫「癲狗週記」的「杜白文」
寫笑話的「譚冠文」
寫食經的「司馬子期」、「飛哥」、「探子」
寫報導的「資料室」、「華商記者」、「記者妹」、「小龍女」、「碧琪」
寫「私人醒」的「鍾近榮」
寫試車報告的「車公子」
寫生活雜文報告的「戴南仁」......

現在向大家招認,這些作者通通都是我的化身!

我在移民之前,一直是做政府內部行政和管理學培訓的,做編輯並非我的本行,想不到1994年4月移民澳洲,,三個月後擔當了這個職位,一做便是13年。

在職位上邊學邊做,由一個徹底的「電腦盲」成為現在的略識之無,起碼學曉中文打字、編輯文章,上、下載和後製相片,最高興是發揮了我的寫作潛質,並且從中交了很多朋友。

這幾年來,我逐漸退出了一些華人社區組職的職務和會員資格,只保留著4EB民族廣播電台的會籍。去年為「美慧社」做第十次一年一度粵曲演唱會的司儀,活動達到空前的成功,應是我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的時候了。

4EB民族電台的節目,我暫時還會繼續,SBS電台的文化講座是否繼續,還在考慮中。隔星期三舉行的「藝文雅集」會繼續,有興趣的朋友請在「藝文雅集」的網站 查看講題和舉行地點,也可以打電話給我。

我一定還會寫文章的,會登在我的兩個博客網站上:

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com

自從2005年底開站以來,我一直保持天天有新文章發表,大家有興趣的話,網上相會和留言吧。

我在這裡,請各位讀者和作者,繼續支持華商周報。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最後一天

2007年6月28日,是我退休前的最後一天。今天,會結束我在澳洲華文報紙編輯的13年生涯。

明天出報,今天下午印刷。基本上,所有工作在昨晚都做好了。

印刷的前一晚是最繁忙的,因為很多東西來得很遲,尤其是報紙的一的收入來源---廣告,雖然不用我管,但設計和排版佔據了最後把關、負責排版的同事的時間,排文章要放到最後。遇著幾個諸多挑剔的廣告客戶,一改再改也不approve,我們做到凌晨兩三點才下班也試過的。

做上這編輯的職位,其實十分偶然,想不到一做便是13年。做人很奇妙,有時一個偶然,便會改變了整個人生的走向,詳前文「人生轉捩點」。

我移民澳洲本是偶然,做這編輯,更是偶然上的偶然。

假如當初沒有毛遂自薦寫的一封信給報紙的社長,當時的編輯又不是剛好離職....我的寫作才能可能得不到發揮的機會、我學不到用中文電腦,世界上根本沒有「子貓物語~~附庸風雅」這個網誌,大家不會看到我的文章,我也認識不到各位親愛的網友。

我做事有長遠計劃,一切按部就班,很多境況都已經預先想像過多次,所以現在的心情是很平靜的。摩裟著用了多年的座位和文儀器具,沒有甚麼捨不得的感覺。

世界上任何事都有開始和結束,不結束這個,就沒有另一個的開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笑話:Yes, my dear

台灣近年來也僱用了很多菲律賓女傭,由於語言問題,也鬧了不少笑話。

某位台灣太太的英文很爛,平日叫菲律賓女傭做這做那,都是半英文半國語的,慢慢地大家習慣了,大致上可以溝通。

女傭初來時很樸素,但這幾個月顯著地打扮起來,還穿戴不少手鐲、耳環、項鍊等等,太太懷疑起來,究竟她那裡來的首飾?莫非是...她在外面經營副業...最怕是她勾引自己的老公!

一天,台灣太太忍不住了,問菲傭:

「你這手鐲,where you buy it?」

菲傭:「Yes, my dear。」

「甚麼Yes, my dear!你答我呀,your耳環where you buy it?」

菲傭:「Yes, my dear。」

台灣太太怒不可遏:「你這賤貨,這項鍊哪裡得來的?是不是先生buy for you?」

菲傭:「Yes, my dear。」

台灣太太忍無可忍,打了她一巴掌!

菲傭哭著說:Mem, I bought them in the night market ...

(請反白觀看....用國語說:「夜市買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移民下一代不識中文

每逢星期六的早上,很多澳洲的華人移民家庭,把孩子送到週末的「中文班」去,讀兩三個鐘頭的中文。

「中文」對這些在澳洲長大或出生的孩子是一門「外語」, 光是一個星期讀兩三個鐘頭,所能產生的效用有多少,大家心中有數了。

移民下一代不能保留父母的「母語」 ,不單是華人社群有這問題,其他族裔也是一樣。

我 認識一些歐洲移民在澳洲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意大利人」不懂意大利語,「俄羅斯人」不懂俄羅斯語的大有人在;他們頂多會聽一點點,但不願講也不願學。看 來,澳洲的華人孩子的中文程度欠佳,這不是很多華人父母掛在嘴唇邊的「中國人始終是中國人」和「黃皮膚黑頭髮,不懂中文很羞家」的說話可以解救的。

只因為,澳洲是日常一切都以英語為主的社會,孩子在這個環境長大,每天在學校七八個小時,聽的、講的、想的都以英文進行,回家後躲在房中用電腦、上網Chat、也是用英文。只有在家中吃飯時聽父母囉唆時才是中文,很多時與父母「中問英答」,兄弟姊妹交談時就全英文。

只有少數的移民家庭,能維持孩子的中文能力。據我觀察所得,比較成功的家庭,並非是高級知識分子,而是父母都是勞工階級、不大懂英文,例如那些開餐館的華人;他們的孩子通常都能夠聽講流利的中文,理由為何,顯而易見。假如父母都是大學生,英文有一定水平的,孩子不說中文的情況更嚴重。

最失策的父母,莫過於怕孩子日後上學時英文不夠好,自小就和孩子常說英文;這些孩子的中文就最不濟,日後上中文班又有何用!

不過,最好的孩子也不過是聽講流利,讀和寫就肯定不大行。還有,第二代已是如此,要第三代懂中文就更難了。

那些「中文班」,師資水平不一,有些是以前做過中文教師,更多的只是沒事幹跑跑龍套,雖然是以中文為母語,但不大懂中文教學的。

中文班教的中文也分普通話/粵語 + 簡體字/繁體字的幾大門派,所用的課本又是香港/大陸/台灣當地的母語學生用的,並不完全適合海外華人子弟學中文之用。

假如父母沒有在家庭營造一個聽講中文的環境,單靠「中文班」要孩子學到中文,真的不容易啊。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開蓬車

我的太太,和我們身邊的一些女性朋友,對兩種款式的汽車有好感,一是四驅車,二是開蓬車。

他們喜歡四驅車的原因,大抵是覺得堅固無匹、不怕與別人撞,但很少會意識到四驅車有不少累己累人的弱點,詳前文「行在澳洲:四驅車」。

開蓬車嘛,可能就是喜歡它的「型」和浪漫的感覺了。

生平坐過幾次開蓬車,一次在印度坐開蓬吉甫車遊野生動物公園,很顛簸,坐得我暈車浪,要下車嘔吐。

第二次,是80年代在觀塘政務處工作,與同事合作搞一個全年最大的地區活動「觀塘節」,壓軸戲在翠坪道公園舉行和亞洲電視合辦的綜合Show,由我出馬找到香港老爺車會的頭頭,情商借出他的寶貝座駕。當天晚上他開車,我坐司機旁邊引路,亞洲小姐黎燕珊在後座半站半坐,由場外緩緩駛入直到表演台前。

就是下圖這一類型的英國Morgan古典跑車。


這一次也是「坐」,路程只有短短的幾百米。

到了澳洲,竟有一次親身「開」的機會,而且是一代名車,傳奇的Jaguar(積架) E-Type 超級跑車!


事緣有一家翻新和售賣古董Jaguar的專門店,在我工作的報紙上登廣告,我提議寫一篇報道文章。要報道,當然不能空談,要附有試車報告啦!就是這樣,我有半個小時來試開這輛開蓬車了。

我第一次駕駛開蓬車,是一輛4200 c.c.的跑車!

這輛Jaguar E-Type是60年代的製作,但已經由專家全車拆散、維修、重新裝嵌,可以說是新的一樣。當時的Jaguar車迷都不諱言的小毛病,例如電器系統不夠班,經常失靈的缺點,一一改善過來了。

它的引擎有蠻牛一樣的勁力,配備4前速「手波」,市內行駛只是3波,輕踏油門已經超速(限速為60 Km)。上了高速公路(限速為100 Km),入了4波,好像砲彈一樣,而扭力強大,隨意扒別的快車的頭, 都可以省卻由4轉3波。

最大的吸引:「開蓬」 飛馳的感覺----我可以告訴您,Forget about 載著女朋友,她束著絲巾,頭髮飄揚,你開車,兩人喁喁細語地談情的浪漫了。因為車子一開到80 Km以上的時速,風聲和輪胎摩擦地面的聲音已經太大,感覺並不pleasant;兩人要談話,請大聲叫喊,對方才聽得到說甚麼的。

我的結l論是,我還是喜歡密頂車,開車時關上窗,開著冷氣和音樂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笑話:職業病

三個人一起去高爾夫球場打球,他們的職業是牧師、醫生和法官。

球場上,在他們前面的是兩個人,但是打得很糟,打來打去到不入洞,速度奇慢,簡直是阻人前進。

他們於是向高爾夫球場的經理投訴,經理陪著笑說:「請各為體諒,前面的二人原本是消防員,年前我們的高爾夫球會所火警,他們為了滅火,被濃煙薰盲了....現在已經退役。他們以前也很喜歡打球,我們為感謝他們,答允過不論任何時間,都免費讓他們來玩的。假如對各為構成不便,很抱歉!」

牧師說:「啊!原來是這樣,沒關係,我會回去祈求上帝,醫治他們的雙眼的。」

醫生說:「叫他們不用急,慢慢打,我回去也會找我的眼科同行,看看能否幫到他們。」

倒是法官還是老大不高興,鐵面無私地皺著眉說:

「既是這樣,他們打得慢,為甚麼不在半夜漆黑一片時來打?」

「???」










「反正也看不見的嘛!」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一罐可樂想到超市霸權

我快要離開工作崗位的報社,幾年前在唐人街兼營售賣報紙雜誌的「書報社」,澳洲叫做News Agency;書報之外,其實還賣巴士套票、六合彩、糖果和汽水等等。

汽水的主流,當然是可樂了,冰凍的我們賣澳幣1元4角一罐。照理說我們是零售商,應該是即接向可樂的總代理以批發價訂的,誰知完全不是。

一天,我見到老闆自己到超級市場去買幾箱可樂回來,分批放入雪櫃。據說超市最近大減價,一罐可樂平時買8 毛,現在成箱的買,平均每罐只是5角,入貨是時候了。5角入貨,出門賣1元4,的確好賺!

我想到超市每罐賣5角,其實也不會做蝕本生意,於是好奇的問同事,那麼假如我們直接向總代理要貨,來價多少?答案是嚇人一跳的:



1元2角一罐!

澳洲的兩三個大集團,包攬了全國的大部分超級市場,你到任何地區,見到的不是A集團的便是B集團的,像香港的「百佳」和「惠康」一樣,很難逃得過他們的「魔掌」。

由於超市集團的分店多,計起來全國以千百間計,向供應商要貨,當然是極為大量,有條件把價錢壓到最低。這些低價,獨立經營的小生意根本是bargain不到的。所以大集團超市開到哪裡,哪裡的像香港以前的「士多」店,一定被他們搶盡生意,速速關門。

這是市場之中「大食細」,被大集團壟斷的惡劣形勢。

談到集團超市之「惡 」,從下面兩件事可以看到:

假如你是發展商,在新地點開一個甚麼新商場;集團超市來租的話,會要求你免頭幾個月的租金,否則不租。因為有他們在,會吸引新客來光顧,帶起整個商場的興旺。

供應商要給貨集團超市來賣,不但要先貨後錢,慢慢付帳;還有,供應商要反過來先付一筆錢集團超市,作為「上架費」,否則他們根本不要你的貨。由於集團超市壟斷了市場,供應商只有俯首應承這樣吃虧的事。 

我們到集團超市買東西,覺得很「便宜」,誰知道有那麼多的Hidden Costs,已經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計算了在貨價之中,由你和我來付,供應商固然要賺,而集團超市年年狂賺!

集團超市的貨品漲價,真是說,不用擇日子。幾年前一小罐「花奶」才5毛錢左右,一毛一毛的加上去,現在賣到1元。阿花吃慣的貓糧前年還是3元不到,減價時是2元5角,現在無時無刻都是3元7角以上!

所以,集團超市的東西「便宜」,比其他小店便宜,只是做出來的一個幻象,問題是非集團的小店好像我們的報社一樣,根本沒法跟他們競爭。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Close Encounter of 韓國妹

我真是想也沒有想過,在澳洲會見到那麼多的韓裔人士。

這幾年來澳洲讀書的韓國學生很多,聽說那邊進大學的競爭很厲害,有些學生被逼得很慘。近年韓國經濟強盛,有能力送子弟出國留學的漸多。同時有北韓共黨入侵的威脅,像以前的香港一樣,有辦法的家庭都常先送孩子出國再作打算。

我每天坐火車到市區上班,沿線都有韓裔學生上車;他們很多在市中心的大學和英專讀書。東方面孔在西方人眼中都差不多,但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分別的。假如聽到他們一開腔說話,來自中國、香港、台灣的華人都能明辨,日本話和韓國話也很容易聽出分別的。

市面上的韓國餐館和韓國食品雜貨店越來越多,以照顧在這裡的韓裔的日常生活。亞洲的年輕一代,因著韓國電視劇和電影大行其道,對韓國的文化風尚頗有愛好。所以本市近來開了很多韓國人主持的髮廊,都走中上的路線,比一般華人開的髮廊收費貴一點,但店面比較整潔和美觀,亞洲學生和本地西人也趨之若鶩。

上班的火車上,我常常和一個韓國女子同車,傾談之下,知道她叫Michelle,嫁了個澳洲丈夫,目前在唐人街開了一家髮廊,於是我去幫襯一下。她旗下的都是韓國裔的女髮型師,都是青春年少的二十餘歲年紀

這是我初次和多個韓國女性短距離接觸,可以仔細看過清楚。

約二十年前曾經到過韓國旅行,在漢城--現在叫「首爾」--的街頭咖啡店坐了半天,眼看來來往往的白領麗人,不禁暗地叫好

Michelle 老闆娘店內的女髮型師,都是和我以前的韓國女子的印象相符,皮膚白、身裁高、大眼睛,秀麗而有英氣的眼眉,和挺直的鼻樑,堪稱現代美女無愧。

在澳洲幹剪髮這一行的,大抵是陰盛陽衰。韓國妹為客人洗頭和剪髮,都比一般鬼妹、越南妹或華人妹髮型師來得細心,使顧客更舒服,用的時間較長,剪得整齊貼服一些。

可惜的是,她們一般的英語很爛,我向他們多講兩句都不明白,只會微笑不答,我又不懂韓語,真是「雞同鴨講」,沒法溝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國語流行曲:我的Top 20(下)

(續上篇)

15. 回想曲(蔡幸娟)

上面選了鄧麗君,現在不能不選「小鄧麗君」蔡幸娟。同樣是十多歲便出道,其實兩人是相差近20年的。蔡幸娟初期的歌,真有多少鄧麗君的影子,但蔡幸娟的聲音清麗一些。近年她大量用自己的風格翻唱老歌,出版一系列「中國娃娃」為題的唱片。蔡幸娟已開始步入中年,歌藝更形成熟,近年一張「絕版情歌:真情」更有圓熟的拉丁風格。我選這首「回想曲」是她少女時代的傑作,聽來甜到入心。

16. 飄零的落花(蔡琴)

「何日君再來」作者劉雪庵的作品,我在這篇文章詳細介紹過這首歌。曲詞和旋律配合完美無暇,由蔡琴唱來絲絲入扣,聽出耳油。蔡琴把許多老歌重新包裝,用自己的風格唱出,是讓很多較年輕歌迷認識的功臣。蔡琴的「老歌」CD,哪個音響發燒友不知道?她甚至可以比美原唱甚至超越一步,除了她的歌藝的確了得之外,幕後的編曲和伴奏都有過人之處。

17. 晚風(葉倩文)

80年代徐克導演的電影「上海之夜」的插曲,由鬼才黃霑作曲,葉倩文唱。「晚風」有國語和粵語兩個版本。一把小提琴伴著輕盈的歌聲,優美易唱的旋律,浪漫溫馨的風味值得給滿分!

18. 舉棋不定(張清芳)

台灣的張清芳,有天使一樣的少女聲音。她的作品流行到香港的不多,但這首「舉棋不定」,我一定要介紹給您聽。

19. 現在的我最需要人安慰(鄺美雲)

「香港小姐」 (季軍?)出身的鄺美雲,原來唱歌一樣來得;不但是粵語歌,她還到台灣灌國語歌,真不簡單哪。我的印象中,日本才女中島美雪作曲作詞的「Rouge」改成的「容易受傷的女人」,還是鄺美雲先唱國語版,才到王菲在香港唱紅的粵語版的。鄺美雲歌藝純熟,聲音柔和,這首「現在的我最需要人安慰」有兩個版本,一個叫「前奏版」,一個叫「風情版」,後者用大型樂團伴奏,以「狐步舞」節拍唱出,是我的選擇。

20. 我願意(王菲)

從北京到香港發展的王菲,個人形象和歌藝一樣別樹一幟,演唱演譯技巧之高更使人耳目一新,難怪可以短時間內征服了萬千香港歌迷。這首「我願意」的深情表現,使我這個較少聽「新歌」的老古董,也要另眼相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國語流行曲:我的Top 20(中)

(續上篇)

6. 秋夜(白光)

「一代妖姬」白光,歌、影雙棲,擅唱擅演最可怕又最可愛的壞女人,她低沉的嗓子,懶洋洋又完全豁出去的放蕩和幽怨,真是一絕。這首「秋夜」,可謂貫串這種個人風格的代表作。

7. 綠島小夜曲(紫薇)

純粹「台灣製造」,具有台灣特色的的國語流行曲,雖然作者是誰到現在還有爭議。紫薇是原唱者,歌曲被後人翻唱無數次,其中有香港版的粵語「友誼之光」,但絕少失敗之作,這要多謝作者寫出不朽的悅耳旋律!

8. 情人的眼淚(潘秀瓊)

感人至深的慢華爾滋旋律,最適合在夜總會的氣氛中演唱,也被翻唱無數次,原唱者潘秀瓊是星馬的華語歌星,名作也不少,如果要選一首,就一定是「情人的眼淚」

9. 追求(葛蘭)

50年代的歌舞紅星葛蘭,風格多變:中國小調、說書、搖滾....葛蘭大唱的「我要你的愛」,中間一段英文急口令,可謂空前絕後, 沒有幾個歌星敢碰的。葉麗儀的重唱,與她相去甚遠了。這首「追求」是她的電影「酒色財氣」的插曲,和男歌星楊光合唱。葛蘭在60年代婚後退出藝壇,只曾短 期復出便做其少奶奶。一直到90年代,才應香港電影節邀請,單獨出席那一年的「國語歌舞片」專題研討會和歌迷見面。研討會開始之前,喇叭恰好就是不停地 播這首歌,有十次八次之多!

10. 神秘女郎(葉楓)

葉楓是與葛蘭同期的女星,風格大不相同。葉楓是典形的西化女郎:高鼻、大眼、身材高挑、寬肩豐胸隆臀,簡直是殺死人!她那懶洋洋豪不費力的歌聲,如葛蘭的全力以赴,恰好是兩個極端。這首「神秘女郎」,旋律和歌詞正好顯露葉楓的個人風格。

11. 愛的渦流(方靜音)

方靜音在1952年,十餘歲便出道,簽約「百代」唱片公司;1959年便因在夜總會下班後的交通意外,結束了二十餘歲的生命。短短的幾年間,方靜音灌錄了十多首不朽的名曲。與其名字相映成趣,她的嘹亮、充滿青春氣息的歌聲,簡直是一個時代的奇芭。

12. 兩相依(劉韻)

劉韻和姐姐夏丹、妹妹華娃都是歌星,其中以劉韻的成就最高。她的聲音是我的最愛,只可以用「出谷黃鶯」來形容,無人能比!

13. 幾度夕陽紅(姚蘇蓉)

60-70年代台灣時代曲的天后級歌星姚蘇蓉,其歌聲有人愛、有人嫌,但無可否認,是一個時代的典型。這首「幾度夕陽紅」是把30年代上海歌星白虹的「郎是春日風」,重新填詞和配上探戈節拍的作品。

14. 小城故事 (鄧麗君)

又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鄧麗君如綿花糖般的甜美歌聲,征服了台灣、香港;甚至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率先跨越海峽,使鄧小平傾倒。世界上有華人的所有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迷。她的名曲太多,無論是唱為她而寫的歌或演譯別的歌星的原唱,都變成絕對是「鄧麗君風格」的歌。

(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國語流行曲:我的Top 20(上)

國語流行曲,以往香港叫「時代曲」,源頭可以追溯到30年代的上海。1949年之後有很多上海的作曲家南來香港發展,香港戰後的「時代曲」可謂一脈相承。

到了60年代,香港的國語流行曲再受到台灣的影響;當時很多的台灣國語流行曲,是改編自日本「演歌」配上中文,連唱歌的風格也刻意摹仿日本歌星,例如都晴美一派

以下是我百聽不厭的心水20首國語流行曲,由20個不同的歌手主唱,來自中國、香港、台灣和南洋,橫跨50年:

1. 玫瑰玫瑰我愛你(姚莉)

「歌仙」 陳歌辛的名作,亦是第一首配上英文歌詞打入美國流行榜的中國流行曲。結構雖然簡單,調子明快可喜又悅耳,人人聽一次便會唱,更有聞歌起舞的衝動。

2. 秋水伊人(龔秋霞)

當代傑出音樂家賀綠汀為電影「古塔奇案」寫的插曲, 龔秋霞是中國最早期的歌舞團藝員和電影演員之一,中年移民香港。這首歌旋律幽怨動聽,龔秋霞用當時流行的的嬌美聲音,以婉約的唱法演譯得很動人。

3. 岷江夜曲(吳鶯音)

另一位從上海移居香港的歌后,以特重「鼻音」和柔滑的嗓子,但不清楚咬字的風格見稱。 吳鶯音的名曲很多,包括被無數人翻唱(甚至於粵曲「鳳閣恩仇未了情」主題曲開頭鳳凰女唱「癡心花夢幻...」的一段!)的「明月千里寄相思」。

4. 恨不相逢未嫁時(李香蘭)

中 國長大的日本女人山口淑子,化名為「李香蘭」在中國用國語唱歌、拍電影,是一代的傳奇。二戰後以間諜罪被中國所拘,旋即釋放回日本,再在香港和日本拍電 影,最後晉身日本政壇!作曲者姚敏,與妹妹姚莉從上海到香港,是50-60年代最多產和出色的作曲家。 「恨不相逢未嫁時」的不朽旋律,李香蘭以無可匹敵的技巧唱出,真是一代絕唱。

5. 天涯歌女(周璇)

談「時代曲」怎能忘了周璇!她的名曲幾十首,光是我手上的EMI 選集CD就有80首!周璇唱歌,也是電影紅星;其感情生活觸礁,最後被人騙財、神經失常而早死的坎坷遭遇,令人嘆息她的命運果真應了這首「天涯歌女」的曲名。(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華僑與華人

我看過一些中國領導人來澳洲,參加華人為他們設宴時的講話紀錄;我又親身出席過不少中國駐澳洲領事館招待本地華人的場合,聽他們的官式發言。全無例外地,中國的官方發言人,都是這樣稱呼在場的人來開始講話的:

各位華僑、各位華人

為甚麼要這樣劃分?此中大有學問。

「華僑」這個名詞比較老,也配合以前的歷史情況。近世中國生活困難,人民到外國謀生,甚至世世代代長居彼邦的也有。以前外國歧視中國人的情況很普遍,中國人在外國很難入當地國籍,就算有機會,由於「中國人始終是中國人」的意識很強,也未必願意入外國籍。這些「在中國以外國的國家居住,又保留自己的中國籍」的人,就是「華僑」。

孫中山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便是因為曾得到希望祖國強盛而捐獻鉅額革命經費的美國和東南亞各地的「華僑」幫助。

時移世易,假如到了現在,還有人誓死做中國人,光是居留而不入外國籍,做一輩子的華僑,也是個人的選擇,不能說有甚麼不對。

「華僑」是效忠於中國,受中國領事保護的,50年代東南亞發生排華暴亂時,中國也曾出面,做過「撤僑」回國的行動。

「華僑」可以是形式上、法律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果有些人入了外國籍,目的只是貪當地的生活環境和一個護照,心中仍然視自己是「中國人」,事事以考慮中國的利益為先,那麼他們是有「華僑心態」,我就認為是大有問題了。

例如早幾年中國與加拿大爭奪2008年奧林匹克主辦權,很多加拿大華人在中國得勝後大肆上街慶祝,敲鑼打鼓又舞獅,令到為加拿大落選很感不開心的當地人大為憤怒的事情。

至於「華人」,則是那些入了外國籍,成為外國公民的人。他們雖為華裔,但效忠於入籍國;入中國持澳洲護照,中國視他們為「外國人」,要依正手續申請簽證。在澳洲,中國領事對他們沒有任何責任,也沒有照顧的義務。

我在多次與中國領事的接觸中,總是聽到他們說「我們的華人朋友」,親切之中保持距離的冷淡是頗明顯的。請大家留意,中國領事永遠不會向當地華人說「我們中國人」的,很多人若是已身為「華人」,仍然保有「華僑心態」,我認為不大恰當。

此間有些中文傳媒下筆用詞很欠精確,把包含所有華僑華人的社區統稱為「僑界」,把社團中人稱為「僑領」,描些某人某人時,不分青紅皂白地便說人家「僑居澳洲」或「旅居澳洲」,如果有人這樣說我,我一定要嚴厲申斥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哪個不多情

這首經典的國語流行曲,是30-40年代的上海作曲家黎錦光名作

旋律寫得真是美,先後有很多歌星唱過,最先是周璇(蒙Muzikland兄指正,應該是姚莉)、近代有鄧麗君,這幾年更有擅於演繹女子情歌的男歌星費玉清。連50年代的粵曲「風流天子」(新馬師曾、崔妙芝) ,也選取了一段重配歌詞,作為加插的「小曲」!

黎錦光的名字,大家可能未聽過,但是他的名曲「夜來香」,無論甚麼年紀的人都知道的吧?還有「白蘭花」、「採檳榔」、「滿場飛」、「香格里拉」、「五月的風」...首首動聽。

這首「那個不多情」,由黎錦光作曲和作詞,也是非常好聽。

細看其歌詞,卻是無釐頭之至: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可怕的補習風氣

澳洲的華人父母,夢寐以求孩子能夠進大學,讀上畢業後容易找工作的「高尚的專業」,最熱門的是醫生、牙醫、藥劑、獸醫、眼科、物理治療、精算之類。

澳洲的大學很多,學位一般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上述那些熱門科系乃眾矢之的,競爭極之厲害,大學挑選學生時,自然是最刁的了。

大學挑選學生,主要是根據學生中學畢業時必考的學能測試的成績。這個試,每個州的名堂不一樣,實質上是差不多,其目的都是把學生分為高低不同的若干級。

要讀那些熱門科系,當然非要位列「一級」不辦了。

聽過有個華人學生,考到「一級」,但決定去讀他喜歡的文科,不讀醫、不讀藥,父母周圍的三姑六婆朋友,齊聲批評其愚不可及,「浪費」了這個好成績!

為了孩子可以成績超人,儘量向一級靠攏,很多父母自小就為孩子安排補習。出色的私人補習老師應接不暇,有求就有供,還有形形色色的「補習學校」,有些是培養一般學能的,如日本傳過來的「Kumon」;有些是分科集體補習,父母可以點菜式的要孩子上哪幾門課,學費不菲。

我還以為「補習」是補其不足之處,學生有哪一科及不上水準、不明白的地方,給他們解釋一下,原來在這裡可不一樣。

原來這些「補習學校」收了學生,是教他們「深一點」的東西,比方這個孩子是讀7年級的,便安排他跟其他7年級的學生一班,然後上課時教他們8年級甚至於9年級的東西,務求他們知道的東西比平日上學的同學多、程度高一點,好讓他們考試時技壓群雄,名列前茅。

家長把孩子一路的「補」上去,到了考12班學能測試時,爭取最高成積,進入醫、藥科系,圓了父母的美夢。這些補習學校,每年也用大幅廣告,宣傳他們的學生今年又有多少個得了「一級」的成績,作為招攬新生、留住舊生的手段。

我自己雖沒有養孩子的經驗,對這種「催谷」或「摧殘」孩子的教育方法,實在不能贊同。

我也不知道政府的教育部門有否察覺這個情況,要審查有否違反公平競爭的原則、對兒童的身心有沒有壞處,是否需要管制一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悲觀與樂觀

世界上的事物,不因我的主觀意願而改變,但怎樣看這世界和自己,就有兩個態度。

很簡單的一個譬喻,面前有一隻杯,裡面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只有半杯水,還沒有滿」,樂觀的人會說「已經有半杯水,只差一半就滿了」。

水還是半杯,是客觀的事實,但採取甚麼態度,直接影響人的心情。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笑話:福利金

一個老伯外出,卻忘了帶老人福利卡,乘巴士時拿不出來,巴士司機說他不能付老人優惠價。

老伯說:「我這麼老,還要甚麼老人福利卡來証明嗎?」

說著,脫下了頭上帽子,讓司機看他稀疏的白髮。

司機一看,也笑了,讓他付費入座。

老伯回家,得意洋洋的說給老婆聽,誰知道老婆隨口答道:

「那你快些去社會福利處,脫下褲子給他們看….

說不定可以獲得派發殘障福利金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不敢讓人知道的兒時偶像Tag

看了aulina同題目Tag可以自由參加,好玩啊!



本地男歌星:許冠傑

英文歌、中文歌,彈結他、作曲、作詞,樣樣皆能,還在電視台主持Star Show!

本地女歌星:Irene Ryder
出身貴族級女校,英中混血的美麗臉孔,長腿長髮,迷死我們一班讀男校的學生。


粵語片女明星:雪妮、夏萍
這兩位現在是阿婆級的女星,你看她們當年的艷姿!

國語片女明星:甄珍
林青霞之前最紅的台灣女星。她的甜美,香港的同期明星只有秦萍能及,但甄珍電影較多,也能演喜劇。

本地女電視明星:李司棋

16 歲當選「香港公主」(香港小姐的前身),隨即入TVB「歡樂今宵」,兼做外國片集的幕後配音,那銀鈴似的童聲,不作他人想。

本地男明星當然是他啦!!!

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公利與黨利

昆士蘭這幾年乾旱成災,現在正實行前所未有的嚴厲制水措施。

現在6月是澳洲的初冬,雨季已經結束,可是主要的水塘存水量只有18%,要靠這一丁點的水過冬,明年如何就要看年底開始的雨季,真是「望天打卦」。

其實老天也不是全不下雨,跟據政府的說法,由於主要的水塘在本市西北,而每次下雨都不下在那個區,根本沒甚麼進帳。

那麼為甚麼政府當初建水塘時,選了這個特別乾旱的地區?豈不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嗎?這就是本文標題「公利與黨利」的問題了。

民主政制,每個政黨和參選的政客都大喊為民請命、服務人群、促進公益實際上,執政黨的一舉一動,是否以「公益」為第一考慮,當中大有疑問。

「從政」也是一門職業,政黨的任何決定,能否得到下一次大選的選票,保住自己和政黨在議會中的席位,往往才是他們的首要考慮!

雨水豐沃的地區,往往已經有大量農地, 要建水塘,政府光是收地,便是大大的頭疼之事。須知澳洲不比中國,後者可以一聲令下,要建三峽水庫囉,幾百萬人要讓地移居也可以在幾年內搞定。在澳洲,只要有三幾十戶人家抱著祖業,政府苦勸也不聽、賠償多少也誓死不搬的話,也是莫可奈何。當初水塘選址,挑了這個阻力較少的地區,大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前年政府急謀對策,意欲在本市以北的地區另一 水塘,誰知道當地的幾百戶農家不願顧全大局放棄家園,州長親身到來遊說還給他們痛罵一頓。結果在跟著的大選中,當地居民用選票來還以顏色,雖然州長領導的 工黨能夠連任執政,該區歷來由工黨穩得的議員席位,也因居民倒戈而失去,在野的國家黨「冷手執個熱煎堆」,無端端多了一席!

這真是民主政治的矛盾和諷刺。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昆士蘭這幾年乾旱成災,現在正實行前所未有的嚴厲制水措施。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向澳洲中學生講話

喂,我係阿松,你唔係,我講話,你要聽!(學足董驃的口吻)


澳洲的中學時常會搞一些One Day Excursion,有時是到郊外觀察大自然,近年很流行到中國城(唐人街)參觀。


很多本地人,一輩子都不曾來過唐人街的,好像有些華人從來不(敢)去越南人聚居的地方一樣,這些學生也不例外。

他們來到唐人街,覺得甚麼都很新鮮,尤其是燒臘飯店門口掛著的叉燒、燒肉、燒鴨,放在盤子裡的豬耳、雞腳、豬肚等等,又不敢買一點來吃,圍著談論良久,不願走開。

我的報社在唐人街,有個舊同事轉了行做了中學教師,每年帶學生來參觀一次,都請我向學生介紹一下華人在澳洲的歷史。

大家來個合照。(左一是他們的老師,我的舊同事陶小姐)

講完了,大夥兒在酒樓午餐,讓學生試試「飲茶」的滋味,很多是第一次吃中國點心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甚麼是blog tag

以前的人玩的「連鎖信」,是把同一內容的訊息寄給自己的若干個朋友,信末又叫他們傳給若干個,這樣子的傳播會以幾何級數擴大,中招的人多不勝數。

到了網絡年代,使用電郵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連郵票和信封都省掉,邊際成本等於零,隨便click幾個通訊錄上的朋友,可謂易如反掌。現在又到了blog(博客)年代,很容易便有自己一個網上空間,可以發表個人感受、讓人留言回應、博友互相拜訪,網民之間的距離更密切了。

blog tag就是應運而生的產物,有人譯做「博踢」,有被人「踢中」的講法。

怎樣開一個blog tag?通常是阿甲在自己的blog常寫一段文字,有時是一堆問題自問自答,有時是一篇他認為是過癮的題材文章,文末點名邀請幾個熟悉、經常有來往的博友,在他們的blog上效尤,在文末再點幾個人加入。

有些接tag的人會在文章末附上之前中tag 的博友文章名單,並加上超連結,讀者有興趣讀這堆文章的,一click便到,很富機動性,blog tag的名單越來越長。反正在鍵盤之上copy and paste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一般來說,發起人是毋須個別通知接tag的朋友的,希望他們來訪時看到被 tag,自動跟進。這也是博主考驗自己的blog的人流、朋友是否給面子、起的題目是否有趣等等的機會了。

Blog Tag成功的話,幾日之內,Blog的 community會有大量中Tag的文章出現,過了這個高峰期,玩Blog的人已經中得七七八八,又或者人們覺得陳陳相因,沒有甚麼好寫,慢慢便沉寂下來了。

有些則是用寫故事的方式,一人續寫一段,後來變成甚麼怪樣子,天曉得。

另外是「一題數寫」的徵文式,沒有點名,只是說看到有興趣的便寫類似的題目,附不附上同類的超連結悉隨尊便。

有些是公開自己的一些東西,例如電腦的桌面圖案、20年前的照片之類,參加的人都不少。

還有些未有人Tag,見人玩得開心,自動插一腳的。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澳洲多元文化怪談

澳洲以前實行過種族歧視的「白澳政策」,我在香港時,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向我告誡一番。其實70年代之後,澳洲面向世界,廢除白澳政策,各色各樣的民族移民澳洲的漸多。
 

現在澳洲政府實行「多元文化」政策,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專責部門落實執行。

所謂「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即是有別於要求移民放棄母語和自家文化的強逼「融合」(Assimililation)。除了人人要學英語,國家以英語為行政及法定語言之外,政府鼓勵人民保存母語和傳統文化,使澳洲不再是以往崇尚單一英國文化的國家。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搬「屋」

香港人叫搬家做「搬屋」,想不到在澳洲真的有搬屋這回事!

一天深夜2時開車回家,遇上了超大陣仗的搬屋情事:前面一輛警車開路,後面一輛警車押陣,中間一輛貨櫃車拖頭拖曳著一個巨型Trailer,上面放著一間屋。浩浩蕩蕩,霸著幾條行車線,低速前進。

深夜的街道上,絕少其他汽車,倘若你開車與他們對頭相遇,煩請你U-Turn另覓途徑避之哉。這樣的一搬,從這個區到那個區,要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務求在明天清早的上班時間之前搞定。

澳洲的獨立屋,大多是一層起、兩層止,不用打樁;尤其是那些用柱承高的昆士蘭式木屋(Queenslander),更是容易搬走。先行把屋內東西搬走,再找技工切斷水、電、渠,聯絡專業的「搬屋」公司,知會警方派出加班的警員和警車,到時大夥兒集合,巨型起重機把屋鏟起放在Trailer上,便可以運走。

房屋運到新址放下,找合格的技工重新安裝根基木柱,接上水電,便可以再住了。

為甚麼不拆掉算了?很多人對房子有感情,搬居住地點也捨不得舊屋,現在蓋新屋很貴,也未必趕得上時間和合心水。再者澳洲沒有甚麼歷史,幾十年的東西也當是寶,大多數二戰和平(1945)那年之前的屋都列為「文物」(Heritage),不准拆,只准另覓地點安置之。

假如你買一塊空地,也可以在市場上買一間二手屋,整間搬來自住,很是簡便,一般來說,五萬澳幣左右的便很好的了,不過要再花幾萬來為房子「植根」和接水電。

有朋友買了一間「文物」屋,因為它下面的地位置絕佳,但希望原址建新屋,於是把「文物」屋賣出。屋以幾萬元賣出,但朋友要包還送費用,結算下來,賣了這間屋,只有幾千元實際收入進袋。

上圖是本市現存最舊的屋,有逾150年的歷史,政府收購重修之後,現在放在一個公園之內,讓人參觀,叫The Newstead House。因為房子太大,要斬開兩件來搬,到達現址後重新接上!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我最愛的五首外語歌曲

有博友發起一個「我最愛的五首外語歌曲」的Tag,我也來湊湊熱鬧。
博友列出的,大多是美國流行曲。

說到「外語」,當然不止英語一系,我聽音樂的涉獵比較廣,希望在這裡介紹一下我的至愛心水,讓大家參考一下。

我聽的流行曲以旋律動聽為主,大致上是40-70年代的作品。很多博友還未出生,和大家談這些歌曲,可能有人會說:「唏,咁舊!」、「阿爺個代,有乜好聽?」...但是,把眼光放遠一點,歌曲好聽便行了,因舊一點便錯過了,可惜啊。

扭腰大廈


上星期日到黃金海岸去,到處都是新建的大廈,這棟「扭腰大廈」,趣怪不趣怪?

我站在地面向上望,大廈好像在不停地扭動,使人不期然有點暈眩的感覺,新派建築設計,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住了上去,自己看不到,應該是沒問題的吧。

附近有很多地鋪餐館,一條街上便有幾家日本菜、還有意大利咖啡店、瑞士蛋糕店....不過吸引了我的注意的,是一家「寶芝林」,黃飛鴻在廣州的藥店變了澳洲的飯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十年前,十年後

十年前,我離開香港3年;十年後,我離開香港已13年。
十年前,我幫「昆士蘭香港會」做「香港回歸紀念晚宴」的司儀;十年後,「昆士蘭香港會」已是名存實亡。
十年前,我開Mazda121;十年後,我開Toyota Camry。
十年前,汽油賣澳幣六毛錢一公升;十年後,汽油賣澳幣一元三角一公升。
十年前,我還是用Contax單鏡反光菲林相機;十年後,我用Pentax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寫博大法

我每天發一篇文章,除了4月回香港的一個星期,一直沒有停過,文章積存到今,有三百多篇了。

我在開始的幾個月,主要是整理自己的舊作品,重新編訂發表,貨源逐漸短缺,要寫新文啦。

我對自己相當滿意,到現在還未斷過一天的稿。有很多朋友問過我,到底是怎樣做得到的。

我的工作是報紙編輯,天天就是看資料,不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都是在網上遊逛。少不了的,當然是看新浪博友的大作----看了那麼多資訊,自然是有所啟發,可以是人寫我又寫,也可以人說東我偏說西,不愁沒有題材可寫。

有時我在博友的文章之末留言,不適宜長篇大論,有意猶未盡之感,把它發揮一下,旁徵博引,又是一篇新文章了。有過很多篇,都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我隨身帶一個 1 G. 的 USB Drive,我一輩子寫的文章都在裡面,也有近一百萬字了吧。新寫的每篇新文章,都在裡面儲存,另外在家中的電腦備份。

通常我想到有甚麼新題目,便開一個新檔案,有時只有題目,加上一個引子,有些一點內容也未有。USB Drive裡常常有幾篇開了頭未完成的文章。這沒所謂,我的生活很簡單,沒有甚麼雜事,腦子經常就是在思考。每有所得,馬上便打它一兩段,想到甚麼就打甚麼。

有空時就把內容修修補補、增刪潤色、搬前搬後,幾篇文章同時孕育,那篇成形了,便可以發表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我家的桃花




「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桃花撲鼻香。」

以上兩句本來是詠「梅花」的,用來詠桃花也是可以的吧。

這株桃樹在我家後園,約3米高,樹不大,已經相當老,枝葉頗疏落了。

澳洲的冬天很冷,晚上外邊會跌到攝氏六七度,最冷的時候還會結霜,花園水龍頭的滴水會結成一條冰。

這株桃樹雖然很瘦,乾巴巴的,還有頑強的生命力,每年都努力地開一些花,結幾個果。

這張照片,用的是數碼單鏡反光機,但裝上一個30年的100mm手動微距鏡頭拍的,那些甜圈圈似的散景很有趣。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2日 星期六

鄰居的貓

和我們同一街上,隔幾間屋的人家,有一隻大黃貓,黃昏時時常蹲在自家門口等主人回來。

我們也在這時間出外散步,慢慢地大家就熟了,還私下為她起了一個名字,叫 Goldie。

這天Goldie走過來,進我們的屋門,登堂入室地巡視。


松嫂愛不釋手...

「咦~~~這樣抱不舒服噢!」


「唔,這還差不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大學時期照片 1

整整三年的香港大學生活,我留下來的照片不足十張。

我是同時讀Philosophy和中文系兩個系的,因此熟悉兩班不同的同學。
Philosophy的同學很少,第一年有百多人,第二年就跑掉了大半,剩下20人左右,跟著同窗兩年,因此同學之間十分親密。

這是我們一次相約去旅行時拍的,右一是我。